咨询热线
400-102-0810

初中语文 | 从诗句中看古人如何拿捏春天“氛围感”?

立春,在明代作品《群芳谱》中解释为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。”这其中的“立”,含有开始之意,春气从立春时节开始汇聚存在。


万物都开始在晨光中复苏过来,在宋朝白玉蟾的《立春》中,写到了自然界植物的变化:


《立春》

宋·白玉蟾

东风吹散梅梢雪,一夜挽回天下春。

从此阳春应有脚,百花富贵草精神。


参考翻译:

东风吹散了梅枝上的积雪,一夜之间春天就到来了。

从此,春天仿佛有了脚,让四处的百花争艳,生机勃勃。


图片


图片
春社园中柳,风动绿帘密。


除了自然植物,古人面对一个新的轮回,也会有所行动。我们常有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的说法,以突出立春在一年之中的重要地位,无论是达官显贵,还是民间百姓,人们都把它当做节日来过。

民间迎接“春神”的场面

图片


据《礼记》记载,每逢立春,周天子就会率领公卿、诸侯、士大夫等,出动青色的车辆、旗帜,到东郊举行迎春大典,赏赐群臣,以施惠于民。民间的做法则更为朴素。唐朝的韦庄在《立春》中写下:


“青帝东来日驭迟,暖烟轻逐晓风吹。”


参考翻译:

身穿青色服饰的“春神”从东缓步慢行,温暖的烟雾轻轻随晨风而来。


图片
图片
立春
图片
图片


民间历来有迎“春神”的活动,到了唐朝,还会举办“春社”。唐朝王驾在《社日》中就有记载,春社当天,人们杀牛宰羊,进行祭祀活动,以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在祭祀活动后,设席办宴,宾客尽欢。


在席宴上,常会出现春盘、春饼、萝卜等,取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,所以这一饮食上的习惯,又被叫做“咬春”。一个“咬”字不仅仅是进食的动作,更包含着一种“吃苦耐劳”的坚韧,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特质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社日

唐·王驾

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

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

参考翻译:

鹅湖山下,庄稼长势喜人,颗颗饱满。

家家户户猪满圈,鸡成群,半掩着门扉。

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,春社欢宴渐渐散去。

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,尽兴而归。


图片


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们发现,古代诗歌多用“意象”来表情达意,在前两句中,就有“鹅湖”“稻梁”“豚栅”“鸡栖”,呈现了一幅农家辛苦劳作,终有所报的画卷,让人感觉到劳有所获的满足感以及人逢喜事的欢腾气。


后两句“桑柘”原本是指桑木与柘木,后引申为农桑之事,隐隐暗示了春社过后即将引来的农忙。“醉人”则让人们内心欢愉更加外显。天气和暖、热闹和谐的场面跃然于纸上。


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,一个“意象”能承载作者的主观情感,那么若干个“意象”叠加在一起,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?现在就进入晓悦老师的知识小课堂时间!


注:本文转载自昂立中学生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热门文章

统一客服电话

400-102-0810

关注我们